今天看電視聽于美人講的小故事...
姥姥很會做包子,孫子只愛吃包子餡,把包子皮偷偷塞牆角,果然招了螞蟻
姥姥發現時沒生氣,默默地收拾了牆角的包子皮。
隔天,姥姥依然做了包子,孫子伸手想拿來吃的同時
姥姥說:乖孫兒阿!你的在這兒,手捧出一盤包子餡
孫子很驚訝
姥姥緩緩地說道:昨兒個牆角的螞蟻告訴姥姥,小乖孫不愛吃包子皮,不曉得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?
孫子不好意思地說:姥姥,昨天牆角的包子皮是我丟的
姥姥依然和藹地說:原來螞蟻真的沒說謊,乖孫兒也沒有說謊呢!
換成是現代的阿罵,可能就把包子餡給孫子,包子皮自己吃掉就算了,小事一樁
但如果能從這件小事讓小朋友學會反省,學會去體諒別人,也看見他人的需求,就是教養上的事半功倍了!
讓我想到先前看到的李坤珊老師在親子天下文章:讓幼兒看見他人的需求
重點整理一下:
---
為什麼你疼寶貝疼到心坎裡,給他最好的,他卻給你破餅乾、剩飯?為孩子「犧牲奉獻」時,也要給他機會看到別人的需求,他才會懂得體諒他人,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。
---
媽媽在為孩子「犧牲奉獻」時,假如能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,溝通自己的需要,就能讓孩子有機會一步步學習如何了解他人的觀點、體會他人的心情。也就是從這裡,孩子漸漸不再那樣自我中心,懂得如何妥協、關愛他人,由心深處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。
---
能看見他人的需要,的確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一步。不斷給孩子機會,看見也尊重大人的需要,那樣的孩子,就比較容易體諒他人,關愛他人,更能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。
---
小小孩最令人羨慕的能力,就是他們的世界像塊海綿,能夠沒有偏見的從環境中,吸收各種觀看世界的角度、不同的行為模式。所以,在「關愛」環境中長大的孩子,學會關愛自己和他人;在「批評」環境中長大的孩子,學會挑剔自己和他人的缺點。而在環境中扮演最舉足輕重的人,就是身為父母的你和我。
---
是的,我們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!孩子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中,學會面對沮喪和憤怒的方法;他們也從我們的一舉一動中,知道如何分享和體諒!透過我們的眼睛,他們看見了愛或仇恨。
---
這篇文章像是一根棒子打醒了我,原來不是永遠給孩子最好的才叫做愛他,有時候反而是害了他無法學會"分享"和"體諒"。於是趕緊寫下這篇小文提醒自己。